2013年3月28日,危机后的公司治理与国企改革论坛在清华经管学院举行。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首任主任李荣融与牛津大学金融学教授Colin Mayer从企业运营和监管的角度与200余位来自企业和学界的代表共同探讨了危机后的公司治理和国企改革。论坛由清华经管学院金融系黄张凯教授主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琨,清华经管学院高管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刘燕欣出席了此次活动。

论坛现场
Colin教授首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公司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组织,与当今社会所发生的一切问题相关联。近些年来,许多知名公司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得不让我们来重新思索企业究竟该如何治理以及企业在社会中到底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对于公司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他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企业自己要负起责任来,要为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企业应该被那些长期的,而且有诚意,有承诺的股东所持有,而不是为那些短期投资者所控制;企业应该清楚自己的价值观,明白自己是谁,为谁的利益服务的; 企业应该有独立董事会,企业要符合各种利益相关人的利益;企业如果违反公共法律,应该受到更严重的惩罚,或者加强这方面的执法;政府的监管应该管一些企业本身管不了的东西,避免过度监管,要使企业税收安排跟社会利益结合起来。他还特别提到,商学院要进行改革,教育未来商界领导人要有新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真正知道企业的价值是什么,这样当他们真的成为商界领袖或者成为投资者,他们就会深刻理解自己的责任和自己的角色是什么。
李荣融教授从自己管理国有企业的多年实践经验出发,与参会者讨论了公司治理的问题。他说,西方几家著名大公司的倒闭对他产生了很深的触动,让他对现代企业制度有了重新思考。他认为现代企业制度不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公司治理不能照搬西方,而要找到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道路。他说,自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的,10年中,我国国有企业从原来国家的包袱变为目前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年均利润增长将近20%,上交税金年均增长将近20%。这些转变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机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从国企责任不明确到现在的责任制,责任层层落实到位,这是改革的重点。高效运作的董事会也是我国国有企业这些年来的成功经验之一。李荣融教授认为,目前我国的国企不是危机后的公司治理,而是公司治理危机,董事会的危机,董事的危机。鉴于此,这些年来我国的国有企业的董事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董事不仅来自于企业,职工,而且加入了金融、法律等各方面的专家,并且还邀请了一些优秀的境外人士,使董事会的结构更加多元化,从而使决策更加科学高效。他总结说搞好企业就三句话:决策科学、执行高效、监督有效。
此次活动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牛津大学与清华经管学院高管培训中心共同主办。高管培训中心每年会定期举办各种论坛、讲座等活动,以回馈校友、客户,使他们能不断获得管理新知,并应用于管理实践当中。高管培训中心作为学院重要的教学部门之一,已走过十年以上的历程。作为非学位教育,每年都有近7000位来自企业一线的管理人员在此学习深造,培训校友累计超过5万人次。(供稿 高管培训中心 编辑 沟通办)